《林语堂文集:爱与讽刺》所辑录的文章都是作者对于日常生活、政治或社会上的各种事物的新鲜、锐利与确切的谈话。这些短而辛辣的文章背后,隐藏着作者一颗热爱生活、睿智旷达的心。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作者“幽默、闲适、享受”的人生哲学。 目录
《厚黑随笔》是李宗吾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厚黑随笔》:二、《厚黑教主自传》;三、《怕老婆的哲学》;四、《厚黑丛话》。 《厚黑随笔》,又名《迂老随笔》,作为单行本于1946年由晨钟书局出版。文中交代了他文字风格和笔法的渊源以及他发明厚黑学的经过。李宗吾以“六经注我”的方式,从老子、孔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思想中挖掘厚黑学说的来源,以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如刘邦、项羽、诸葛亮等的言行来解释验证他的论断,创见频出,启人心智。这些独特的看法都来自于李宗吾“思想独立”的一贯主张,他也希望中国人都能够思想独立。他这样道出提倡厚黑学的真意:“一部厚黑学说,千言万语,无非教人‘思想独立’而已。思想能够独立,行为才能够独立。夫然后,学术方面,才不为古人之奴。政治方面,才不为豪杰之奴。不独立即为奴隶,并无中立余地。”他认为只有中国人都思想独立了,才能不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国家才能强大。他因此痛切地呼吁:诸君!诸君!努力!努力!李宗吾痛恨民国政治的黑暗,讽刺官场的流弊和腐败,希望中国尽快走出大乱不止的局面,忧国忧民之心令人动容。这篇文字还回忆了他的朋友、辛亥革命后被杀害的烈士张列五,他不为官位利禄所诱惑,慷慨赴死的精神和从容的态度感人至深。李宗吾佩服他的人格之高,忧国之切,感叹说:“列五真是把死之一字,当如儿戏。凡人到了生死关头,才见真实本事。”
《梵蒂冈的地窖》是纪德四部不同时期小说作品《帕吕德》《浪子归来》《梵蒂冈的地窖》《忒修斯》的合集。《帕吕德》是纪德追求“改变”,不安现状,希望改变自己也同时渴求唤醒身边人的一个故事。视为现代派文学的开山之作,贯穿全书的独特的幽默,暗讽当时的生活百态和文坛现象。《浪子归来》是纪德的短篇小说,曾被改编成剧本,被搬上舞台演出。浪子回到父母身边,并非痛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且他还鼓励并帮助小弟离家出走,别有深意。《梵蒂冈的地窖》是一部讽刺性小说,一出“傻剧”。故事发生在一八九一年,围绕“蜈蚣”组织成员以营救罗马教皇之名行劫掠财富之实展开。有多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登场,情节复杂而又规模宏大。作者通过拉夫卡迪奥这一形象,描写了“无动机行为”这样一种行动。<忒修斯》是纪德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是他文学创作的终结之篇,于一九四六年在纽约首次出版。成为一部遗嘱式的作品,讲述雅典城的创建者忒修斯的人生旅程。
“橡皮人”一说源自于王朔的小说,反映了当代都市中那一群迷失自我的年轻人的状态。后来,这个词变成了“橡皮白领”,这里是借用橡皮反弹力强、顽固的特性,特指那些在职场上我行我素,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职场人。
本书书名源自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果你妈妈和陌生人同时溺水,你会怎么做?延伸开去,这个问题还可以是:爱人犯了可怕的重罪,应该举报吗?你眼前有个人在受苦,同时新闻报道里有一百个人在别处受苦,谁更令你揪心?垂死的老人和奄奄一息的小孩,你选择救谁……在践行善举时,以何种方式帮助他人、远近亲疏及数量之别令你感到困扰吗?以血缘为中心的道德观是否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反过来,抹除亲人和陌生人界限的无差别的爱是否 更高尚? 本书讲述了一些利他主义者的故事,他们不断探索合理、呼应自己内在需求的行善方式,有些行为极端得令人震撼和敬畏。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直面“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在一个被陌生人的需要淹没的世界里,我们总要面对如下诘问:我们应该伸出多少援手?我们能够帮助多少?在自己、亲人与陌生人之间,如何配置我们的责任与爱,才是心灵的自洽之道?
当友善的假象轰然倒塌,背叛始料未及,伤害猝不及防。 学校教学楼着火了,滚滚浓烟染黑了夏日湛蓝的天空。格蕾丝跑到学校的时候,发现儿子亚当安然无恙地待在教学楼外,而女儿珍妮却还在教学楼里。格蕾丝冲进烈火熊熊的大楼,在浓烟和火舌中找到珍妮。拖着她下楼时,却被坍塌的重物压住…… 恢复知觉时已是在医院,格蕾丝发现自己和女儿的灵魂都能够自如行动,而身体都已是重伤。惊人的消息传来:八岁的亚当被指控是纵火者!可她俩都知道,这个优雅、善良的孩子绝不会做这种事。 格蕾丝不停奔走,终于发现了事件背后的惊天阴谋,但是没人能看得见她和珍妮,也听不见她们说话。此时,珍妮的生命迹象已岌岌可危……
克雷洛夫寓言是俄国文学天才克雷洛夫*具独创性的作品,题材广泛,寓意深刻,具有极强的人民性和现实性。克雷洛夫对寓言的构架一般都很简短,他把简单又含有哲理意义的寓言变成了雅俗共赏的讽剌文学作品。俄国的大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克雷洛夫的寓言一不是简单的寓言,而是小说,是喜剧,是幽默的特写,是辛辣的讽剌文学作品,总之,怎么说都可以,就不是简单的寓言。
申鉴五卷.汉荀悦着.悦仕献帝朝.辟曹操府.与孔融及弟彧同侍讲禁中.悦每有献替而意有未尽.此申鉴所为作者.盖有志于经世也.然当时政体.顾有大于总揽机务.使权不下移者乎.而曾无一言及之.何哉.厥后融以论建渐广.彧以不阿九锡.皆不得其死悦独优游以寿终.其亦善处浊世者矣.其论政体.无贾谊之经制而近于醇.无刘向之愤激而长于讽.其杂言等篇.颇似扬雄法言.雄曲意美新.而悦无一言及于操.视雄为优矣.或言悦书似徐干王符.考其归.兹若人之俦乎.吾未知所先后也.而三品之说.昌黎公有取焉.其书世亦罕传.吾苏黄勉之好蓄异书.又为之训释.搜讨磔裂.出入五经.三史.春秋内外传.老.庄.淮南.素.难.天官.地志.博洽精密.多得悦旨.虽然.悦之书.其有所感而为乎.勉之之注.岂亦有感而为乎.勉之春秋方富.行将抒其学.出而效用.当炳焉赫焉.流声实于天朝.尚.何悦之慕哉.正德十四年岁在己卯冬十月既望吴郡王鏊撰.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他那个时代美国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的风貌。本书收录了他的数十篇短篇小说,有的文章讽剌宗教的伪善和人们价值观的颠倒,有的探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的探讨人类和动物的关系,当然还有以人类*初无知的眼光思考混沌之初的世界。这些小说让读者在一笑之余能够深深地思考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思考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政治,我们的宗教,我们的人生价值观等等。马克·吐温的小说通常都围绕着一个具体情节展开,以挥洒自如的笔力极尽夸张之能事,使读者明知不能却渐入佳境,信以为真;掩卷深思时终于认识到这种不可能中却有着极大的真实性,作家笔下的人和事或许就存在于你的身边,甚或就在你的身上。
亨利·菲尔丁是18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戏剧家。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其代表作品《汤姆·琼斯》对后世影响极大。《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是他写作的第一本小说。 魏尔德是18世纪声名狼藉的罪犯首领,有“伟人”的称号,最后被处以绞刑。18世纪早期便出现关于他的谣曲、虚构性对话、小传和小册子,其中就有笛福写的小传。 反对派作家将魏尔德与首相华尔浦尔相比,认为他们都是强盗。菲尔丁也是以魏尔德的事迹为根据来讽刺华尔浦尔型的政客,但他们讽刺最尖刻、最有艺术性。小说以魏尔德的传说为叙述框架。魏尔德从小便偷盗,成人后他组织盗贼集团,实行严格纪律,赃物大部分归他所得,对不服者便向政府告发。在狱中他还和另一强盗争夺控制和勒索其他犯人的权利。故事中心是政治讽刺。在讽刺性定义里,“伟大”是与善良相反的,事业的成功往往是与德行不相干的,“伟大”便是压迫、剥削、欺骗普通民众,因此“征服者、绝对君主、首相”与盗贼并无区别。菲尔丁攻击了谋私的政客们,狱中两派囚犯争夺“帽子”的一章,影射了两党间争夺的可笑和他们在掠夺本质上的一致。小说中塑造了正面形象珠宝商人哈特夫利夫妇,他们遭受到魏尔德的无情迫害,最终苦尽甘来。但他们形象刻画得并不成功,哈特夫利善良,富有感情,但了无生气,哈特夫利太太无从魏尔德手中的逃脱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