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私人生活
<p></p><p>后宫嫔妃</p><p>作为帝王,唐太宗当然过着封建特权式的宫廷生活,皇后虽只一个, 妃嫔则为数甚多,史书记载生过儿子的后妃宫人就有长孙皇后、杨妃(隋炀 帝女)、阴妃、韦妃、杨妃、杨氏、王氏与燕妃等人。此外,还有不育的妃 嫔,加在一起,可说妻妾成群。在个人爱好方面,唐太宗具有广泛的兴趣, 是个武则擅长弓马、文则喜爱诗书的多才多艺的君主。</p><p>唐太宗在建立功业的过程中,得力于长孙皇后的配合与协助。长孙皇 后是个有见解、识大体的女性,与唐太宗政治思想十分合拍,是太宗的贤内 助。晚年又有贤妃徐氏,也得到太宗的器重。</p><p>长孙皇后是在唐太宗即位初封的。在太宗施政前十年,"常与后论及 赏罚之事"。国之赏罚,事关大局,唐太宗将国家大事与她商讨,说明赏识 皇后的政治素养与才干。长孙皇后并不恃才骄人,素以女流之辈自谦,语以 "岂敢豫闻政事"而退让;经唐太宗再三坚持,她才勉从君命。</p><p>长孙皇后最突出的政治见解是防范外戚专权。胞兄长孙无忌与唐太宗起 事前有"布衣之交",后又以玄武门夺嫡之功,位列"佐命元勋",唐太宗 对之信任备至,"委以腹心"、引入卧内。长孙皇后对此殊遇惴惴不安,多 次向唐太宗表明心迹:"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女布列朝 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她还担心唐 太宗不应允其请,"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唐太宗曾一度应充,后又依据 功勋与才干仍授无忌宰相之职。</p><p>长孙皇后生前力避裙带之嫌,难得的是临终还念念不忘:又妾之本幸缘 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历史上的后妃得</p><p>宠时,依凭裙事风加重本家族父兄的权势是不乏其例的。长孙皇后以汉代诸 吕与霍氏专权专导致乱政而身败名裂,作为"切骨之戒",不失远见卓识。</p><p>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必须制止后妃与其父兄的政治勾结,挫其权势。 长孙皇后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曾撰文对东明帝马皇后不能抑退外戚专权进行 非议。马皇后德行、人品均称东汉一代后妃中的佼佼者,她知书、达礼、孝 亲、事君、节俭、言政多与长孙皇后相似,史称贤后,汉章即位尊为皇太 后,还晋封马太后的三个兄长为列侯,马太后虽对其姻戚"车如流水,马如 游龙"的权势排场如以训诫,然而最终仍同意家兄接受封爵、参与政事。为 此,长孙皇后著文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当朝贵盛。 乃戒其车水马龙,此乃开其祸源而防其未事耳。她认为,皇后的外家贵盛是 乱政的祸源,总结了东汉外戚专权的历史教训,要以之自勉。贞观之治的政 治特点是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可以说是与长孙皇后的远见卓识有关。</p><p>作为皇后,具有位居宫廷妃嫔之上的大权,然而长孙皇后并不恃权骄 人,母仪宫廷、妥善处置。例如,对宫人义存体恤。宫人平时做宫内杂役, 贱如奴隶。唐太宗有时易动肝火,往往以非罪迁怒宫人。长孙皇后在唐太宗 盛怒之下,只得顺他的性子,不过提出了让她究治的要求,宫人到她的手 里,只拘留不搞刑讯。等待唐太宗余怒尽息,慢慢为她们申诉冤屈,得以宽 免,由是宫闱之中,刑无枉滥。又如对非亲生子女与亲手子女一视同仁。</p><p>唐太宗有一女儿名叫豫章公主,不幸早年丧母,长孙皇后以亲母相待,</p><p>"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她对亲生儿子,不加溺爱,经常教育,训以 "谦俭"之道,嫡长子李承乾贵为太子,常感"器用"不足,通过乳母请 求增加,她不允所请,认为"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 邪! "再如长孙皇后对患病的妃嫔极为温存、体贴,也被宫中传为美谈。妃 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从而改变了武 德年间宫廷混乱、妃嫔倾轧的靡烂之风,这也体现了她的政治才干。</p><p>在宗教观方面,长孙皇后与唐太宗一样是个不崇奉佛教的政治家。贞观 八年,皇后随唐太宗闲住九成宫时身患重病,御医遍诊,药物治尽,病体不 见好转。太子承乾入侍母后,建议祈求佛祐"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 蒙福助。"皇后耐心解释:"若修福可延,吾素非所恶,若行善无效,何福</p><p>可求。"点出了脩行佛事并无灵验的教训,说明她没有沾染上当时朝野上下 迷信佛教因果报应的陋习,是难能可贵的。至于承乾建议"奏赦囚待",是 因人为法的破坏法制的行为,长孙皇后反对废弃的法律进行修善,指出"赦 者国之大事,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尽管大臣一再请求,唐太宗也允 大臣所请,但她坚持不弃国法。</p><p>长孙皇后不迷信思想的另一表现是崇尚薄葬。如她临终时的遗言说: "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 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 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当时上 自勋戚下至士庶风行厚葬,破费资财,伤风败俗,且有逾越葬礼等级者。唐 太宗为此曾颁布诏令严格加以制止,长孙皇后亲自作出表率,唐太宗基本照 办,"因九峻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余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 马、器皿,皆用土木。"这是对当时厚葬歪风的惩革。</p><p>长孙皇后协助唐太宗创立"贞观之治",有开创之功。可惜她享年不 永,于贞观十年六月与世长辞,年仅三十六岁,十一月葬于昭陵。肃宗上元</p><p>元年,被尊为文德顺圣皇后。</p><p>长孙皇后毕竟是封建时代后妃的楷模,她的贤惠,当然不会超出这个 限度。在她生前曾编纂历史上妇女"得失事为《女则》三十卷",作为效法 古贤砥励自己的借鉴。当时她自谦编撰缺乏条贯,不愿出示。直至她去世, 宫内尚仪局司籍官员才进呈御前,唐太宗阅后不胜感慨,把书宣示大臣说: "皇后此书,足以垂范后世。"并由此浮想联翩,感到心酸,若有所失地 道:"不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耳!"</p><p>唐太宗的贤妃徐氏,名惠,从小聪明好学,四岁能口诵《论语》《毛 诗》,八岁能做一手好文。此后"遍涉经史,手不释卷"。唐太宗喜她知书 善文,纳为才人,欣赏她"挥翰立成,词华绮赡"的才学,很快晋位婕妤, 再迁充容。</p><p>贞观晚年,唐太宗频繁发动战争,不免重役于民。她于贞观二十二年上 疏进谏,指出近年以来,"力役兼总,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丘之役,士马 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转输",警告唐太宗"人劳乃易乱之源",希望他"?咸 行役之烦,增湛露之惠。"</p><p>这篇近千字的疏文写得结构严谨,声情并茂,论据充实,真切感人。 《旧唐书》本传全文照录,绝非偶然。自从魏徵死后,贞观晚年中直谏大臣 就数马周、褚遂良最为突出了。然观史籍,马周、褚遂良忙于辅佐李治,超 擢宰相后,政治地位的骤变,直谏之举也不如前。相形之下,作为宫内的嫔 妃能关心政事,骨鲠上疏,可见其难能可贵了。故深得唐太宗的赞赏:"善 其言,优赐甚厚。"</p><p>唐太宗也与历代封建帝王一样,广占众媛,这是君权、夫权压迫的反 映,对此,不能苛责唐太宗。然而,他的行为也有不够检点之处,以致被后 世史家讥议。如他与裴寂合谋,安排晋阳宫女私侍高祖;诛元吉,纳其妃为 己妃。</p><p>可有学者认为唐朝源于夷狄,宫闱之事必受影响。从政治来看,李渊祖 父李虎为西魏柱国,曾被鲜卑拓跋氏赐姓"大野氏"。李渊父亲李晒,仕鲜 卑族宇文氏的北周为官;李渊仕鲜卑化的汉人杨隋政权为官。父祖几辈与鲜 卑的政治渊源不可能对唐太宗没有影响。</p><p>从地域来看,李唐发家陇西,陇西从秦、汉以来一直是胡、汉杂居地 带,特别是北朝时期,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风俗习惯互相影响,既有鲜卑 人的汉化,也有汉人的鲜卑化。</p><p>从婚姻来看,北朝以来,陇西李氏世为贵族,多与鲜卑上层联姻。如高 祖母为独孤氏,太宗母为窦氏、即鲜卑贵族纥豆陵氏,高宗母为长孙氏,都 是汉化的鲜卑族姓。而鲜卑婚制在其未汉化以前是比较自由的:"以季春月 大会饶乐水上,饮礁毕,然后配合。"</p><p>东汉时鲜卑人还停留在对偶婚阶段,魏晋南北朝时鲜卑族虽受到中原 汉化的影响,然而对偶婚的残余仍然保留,这对陇西李氏不能没有影响。再 者,唐初与突厥关系密切,李渊曾称臣于突厥,李世民与突厥可汗有结拜兄 弟之盟,他或多或少地会受到突厥的"父兄死,子弟妻其群母及嫂"的婚俗 影响。他纳弟妃为己妃,在鲜卑化的汉人或汉化的鲜卑人以及突厥人看来是 正常的,然而在具有正统的儒家思想的汉人看来是粗野的,特别是强调封建 伦理的宋代理学家看来,就会大惊小怪了。</p><p>其实,这种落后的婚俗反映到带有胡族血统与胡族气质的唐太宗父子身 上,是不足为奇的。故"乱伦"的指责不免夸大,顶多是行为不够检点。</p><p>不过,要指责的是他的选美。唐太宗逞其淫威,一生中曾罗致了不少美 女与才女。贞观十一年,武则天时年十四,上闻其美,召入后宫,为才人。 才女徐惠比武则天约小三岁,估计于稍后入宫。甚至有的已有婚约的美女, 也被强选。</p><p>贞观八年,唐太宗得悉隋代通事舍人郑仁基有一个"容色绝姝,当时莫 及"的年轻美貌的女儿,动了占有之心,于是下诏礼聘郑女作为充华女官。 魏徵闻讯郑女曾许配书生陆爽,如果强聘入宫,无异拆散郑女的美好姻缘。 他乘册封使者未行之机马上进谏,具告原委。唐太宗得知,十分难堪,只得 下诏自责,命令停发册使,收回成命。然而,房玄龄等大臣揣测唐太宗意犹 未尽,于是上疏迎合,借口"大礼既行,不可中止"。</p><p>陆爽在官方压力下,只得违背心愿上表否认这个婚约。唐太宗固然又动 起脑筋来了,他故意询问魏徵,陆爽为什么自言无有婚约?魏徵逆旨解释;</p><p>"彼以为陛下外虽舍之,或阴加罪谴,故不得不然。"在魏徵的据理力争</p><p>下,只得作罢。这说明唐太宗能虚心纳谏,比起隋炀帝来,不至在贪图女色 方面走得过远。</p><p>唐太宗还接受了魏徵谏阻外来的女子。贞观五年十一月,"新罗献美 女二人,魏徵以为不宜受。"其理由是:"蕃夷献女,诚不足怪,但今日受 纳,实非其时,道路传闻,必生横议,若微亏圣德,悔不可追。"唐太宗高 兴地遣还了新罗美女。唐太宗虽然多方罗致美貌淑女,然而在忠直大臣的劝 导下,晚年也有收敛。</p><p>喜爱弓马</p><p>唐太宗以马上取天下,在武力统一中原与边疆的过程中,多得力于骑 射战术,故始终喜爱弓马,这既是他尚武兴趣的流露,也是他加强武备的 表现。</p><p>生于北地、长于戎马的唐太宗,从小就形成了英武的性格,喜弓善射就 是这种性格的反映。晋阳起兵后,东征西讨,出生入死,弓箭从不离身。他 所发射的箭,比通常用的箭大一倍,命中率高,威力大,能"射洞(即穿) 门阖"。房玄龄赞扬他"箭穿七札,弓贯六钧,"虽属溢美之词,亦可见其 善射概况。例如,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和宋金刚相持于柏壁,有一次为 敌军所包围,"世民以大羽箭射殪其骁将,贼骑乃退。"</p><p>有史学家注曰:"史言世民不惟有天命,亦武艺绝人。"武德三年七 月,秦王世民率军围攻洛邑,在慈涧遭到敌将单雄信的袭击,几为所败。</p><p>"太宗左右射之,无不应弦而倒,获其大将燕颀。"左右开弓,武艺确实高 超。武德四年十月,平定东都后,"秦王建天策府,其弧矢制倍于常"。</p><p>后来在讨伐刘黑闼的战斗中,曾"为突厥所窘,自以大箭射却之。突厥 得箭,传观,以为神。后余大弓一、长矢五,藏之武库,世宝之,每郊丘重 礼,必陈于仪物之首,以识武功云。"由上可见,秦王李世民的显赫战功是 跟他善射大箭分不开的。"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这是经验之谈。</p><p>平定天下后,太宗仍经常骑射,《出猎》一诗反映了他使兽惊鸟飞的娴 熟弓法;"碉戈夏服箭,羽骑绿沈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为示他 对弓的特殊爱好,又作《咏弓》诗一首:"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 带书惊,啼猿映枝转。"</p><p>他正式即位后,虽然不必亲操大箭,弛骋战场,但是喜欢弓箭,不减当 年。武德九年九月,他在显德殿庭院中亲自担任警卫将卒"习射"的教练。 每天有数百人参加,射中者赏以弓刀与布帛。</p><p>当时朝臣进谏说:"今引裨卒之人,弯弧纵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 间,正恐祸出非意,非所以为社稷计也。"唐太宗不听,并自告奋勇地说, 以后只要有空,就乐于充当教练。</p><p>贞观元年,他广泛搜罗良弓,选择其中的十余只,与巧匠一道研究制 作的道理。巧匠认为这些弓木心不正,脉理皆邪,并非良弓。唐太宗虚心听 取,表示要好好学习。同年十月,因"上好骑射",孙伏伽进谏说:"陛 下好自走马射的,以娱悦近臣,此乃少年为诸王时所为,非今日天子事业 也。"这个批评显然是一种误会,却从中却透露了唐太宗对骑射癖好。</p><p>善于骑射者,总是喜欢弓又酷爱马的。唐太宗很有一套识别与驾驭良马 的本领,并精通骑兵战术。他参与统一战争时,每战必乘骏马,冲锋陷阵。</p><p>武德四年五月,在虎牢战役中,窦建德军中有个名叫王琬的,乘隋炀帝 所御骢马,出来挑战。秦王世民一看,赞叹说:"彼之所乘,真良马也。" 于是,由将领们冲入敌阵,把王琬连同骢马都擒获归来。这匹良马就成了唐 太宗的坐骑之一,取名黄骢骠,至贞观晚年还随他远征,可惜途中死亡,他 "颇哀惜之,命乐工制《黄骢叠曲》"。可见,他爱良马感情之深。</p><p>唐太宗爱马成癖,留下了一些咏马的诗篇,其中以《咏饮马》为上乘。 其云:"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水光鞍上 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诗从动态畅写了饮马的各种 态势,最终以"翻似天池""腾波龙种"作结,宛若天马行空,神妙无比, 倘没有爱马的深沉感情,相马的丰富经验,焉能如此绘声绘色。</p><p>喜马必爱,爱之则养。唐太宗即位初就在宫中建筑马苑,专门饲养心爱 的良马。一次他"特爱"的一匹"骏马","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 宫人,将杀之。"长孙皇后以春秋时齐国晏子谏齐景公勿以马死杀人的历史 典故,提醒唐太宗,"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耶?"终于使太宗释宫</p><p>人不问。骏马暴毙,养马失职,罪不至于死。唐太宗以情坏法是不对的,不 过,从中也可窥见他爱马的深切。</p><p>骏马立功,不仅生前受荣,而且死后雕刻主人墓侧让人凭吊,这本是突 厥酋长墓葬的习俗,表明他们尚武爱马的风貌。唐太宗嗜好良马也受突厥风 习的影响,在他晚年选中的六匹常乘破敌战马最为得意,不仅生前爱之形影 不离,而且死前还遗命雕刻六匹验马以装饰昭陵,号称"昭陵六验"。对六 骏赐名为飒露紫、特勒骠,拳毛躺、白拳娲,青骓,什伐赤。飒露紫,什伐</p><p>赤皆为平王世充时所乘战马,分别身中一箭与五箭。特勒骠为平刘武周部将 宋金刚时所乘。拳毛躺平刘黑闼时所乘,共中九箭。青骓平窦建德时所乘, 身中五箭。白拳驱平薛仁果时所乘。六骏雕像前据说由唐初著名画家阎立本 所绘,唐太宗按图作赞,以酣畅的笔触赋其战功云:拳毛躺为"月精按辔, 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廓清。"什伐赤为"渡涧未静,斧钺伸威;朱 汗骋足,青旌凯归。"白拳驱为"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 蜀。"特勒骠为"应策腾空,承声牛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飒露紫为 "紫蔫超跃,骨腾神骏;气普山川,威凌八阵。"青骓为"足轻电影,神发 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昭陵六骏出于无名氏雕刻家之手,是采取圆</p><p>雕和浮雕相结合的雕刻形式完成的。造型粗旷,雄健有力,神态生动,质感 强烈。六骏形象各不相同,或原地待命,或轻步徐行,或驰骋战阵,或腾空 飞跃。这些杰作摆脱了北朝以后承袭的佛教雕刻的呆板与俗气,它既是唐初 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又是唐太宗爱马成癖与他驰誉战场的真实写照。</p><p>爱好弓马的唐太宗性喜围猎。围猎需有娴熟的骑射技术;反过来,骑 射技术也需借围猎得以巩固与提高。唐太宗即位后,多次在宫苑或猎场内围 猎,显示了他高超的骑术与射术。</p><p>武德七年,李建成、李世民陪同高祖打猎。李建成有一匹"肥壮而喜 蹶"的胡马,他不怀好意地怂恿世民说:"此马甚骏,能超数丈涧,弟善 骑,试乘之。"李世民为了不示人以弱,"乘以逐鹿",劣马难驯,蹶腿、 掀人,李世民机智地"跃立于数步之外,马起,复乘之,如是者三。"始终 没有被悍马掀翻在地,足见他有驾驭劣马的技巧。</p><p>贞观十一年十月,唐太宗东幸洛阳苑中围猎。洛阳苑在东都城西,周围 有一百二十六里,是个规模巨大的狩猎场所。唐太宗与侍从驰马野兽群中, 忽"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四发,殪四豕。"有一雄豕兽性大作,直扑太 宗马前,慌得在旁陪猎的吏部尚书唐俭翻身下马,与豕格斗。太宗从容拔剑</p><p>断豕,顾而笑曰:押"天策长 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 有! "原来,武德四年十月, 秦王被任为天策上将,当时唐 俭为天策府长史,随秦王驰杀</p><p>于敌将之中,时隔十五年,唐 太宗仍然英姿勃勃,显示了他 的骑术与剑术仍不减当年。</p><p>群臣对于唐太宗的射猎多 持反对态度。一是为他的安全 考虑,如孙伏伽、虞世南、魏 徵均有谏阻。其实,唐太宗骑 射高明,又有侍从,生命安全</p><p>是为他的扰民担忧。如贞观十一年八月,唐太宗面对多数谏 疏劝其克制围猎时解释说:"上封事者皆言朕游猎太频。今天下无事,武备 不可忘,朕时与左右猎于后苑,无一事烦民,夫亦何伤! "围猎不忘武备, 可谓太宗的战略眼光远大。综观史籍,贞观四年初平突厥,于年底始有围 猎。贞观五年春正月,《通鉴》中载"上大猎于昆明池,四夷君长咸从。" 无疑显示四夷,具有不忘武备之意。但帝王外出围猎,所经之处需供给酒馔 与修桥筑路,必然惊扰、奴役百姓,故"无一事烦民"是开脱之词。不过, 唐太宗尽量不妨农事也是事实。</p><p>贞观十四年十月,他到同州射猎,当时正值秋后丰收,刘仁轨上言: "今秋大稔,民收获者十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 功,实妨农事。"太宗接受了刘仁轨提出的秋收完毕出猎的建议,终于推迟 了一个月。可见,他在臣下的提醒下,还能克制自己,不妨农事。故他选择 农暇出猎,这有《出猎》一诗做证:"楚天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 暇,阅武出辕嵩。"诗中进一步阐述了围猎是为了布阵练兵,不忘武事: "三驱阵锐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故贞观一代,唐 太宗尽管频有出猎,但由于围猎时间绝大多数安排在十至十二月的冬闲季 节,这有他写的"金鞍移上苑,玉勒骋平畴"的《冬狩》一诗做证,所以基 本上没有造成扰民之害。</p><p>唐太宗外出围猎,左右有猎手陪同,名曰"百骑"。据《新唐书?兵 志》中载:"贞观初,太宗择善射者百人,为二番于北门长上,曰'百 骑',以从田猎。"所谓"二番于北门长上",即在玄武门担任宿卫的卫 士,一年中有两个月轮番为唐太宗充当围猎助手。唐太宗于贞观十一年八 月对谏臣解释的"朕时与左右猎于后苑",即指这些"以从田猎"的"百 骑"。接着《新唐书?兵志》中又云唐太宗于贞观中从"飞骑"中精选一 批"百骑":"十二年,始置左右屯营于玄武门,领以诸卫将军,号'飞 骑'。其法:取户二等以上,长六尺阔壮者,试弓马四次以上、翘关举五, 负米五斛行三十步者。复择马射为'百骑',衣五色袍,乘六闲驳马,虎皮 鞯,为游幸翊卫。"</p><p>《资治通鉴》卷一九五亦有类似记载,贞观十二年"十一月,丁未,初</p><p>置左右屯营飞骑于玄武门,以诸将军领之,又简飞骑才力骁健、善骑射者, 号百骑,衣五色袍,乘骏马,以虎皮为鞯,凡游幸则从焉。"不过,《新 唐书?兵志》中提及唐太宗曾先后两置"百骑",贞观十二年所置的"百 骑"是从"飞骑"中精选出来的,是"飞骑"的一部分。而"飞骑"是贞观 十二年"始置"或"初置"的,由它衍化的"百骑"是贞观初"百骑"的沿 袭,并非"始置"或"初置"。故《新唐书?兵志》与《通鉴》并不冠以 "始""初"之词。这说明"百骑"与"飞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再者, 前后"百骑"亦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者,指其"以从田猎"的职责不变; 区别者,指其时间的先后、身份的良贱有异。</p><p>《旧唐书?王毛仲传》云:"初,太宗贞观中,择官户蕃口中少年骁 勇者百人,每出游猎,令持弓矢于御马前射生,令骑豹文鞯,著画兽文衫, 谓之'百骑'。"王毛仲曾任玄宗为太子时的"知东宫马驼鹰狗等坊",玄 宗即位又"检校内外闲厩,知监牧使","天子才之"。可见,王毛仲善于 养马,必知与养马有关的"百骑"之类的掌故。所谓"官户蕃口"是指不入 户等的贱民,他们的身份比官奴婢略高一等。按官奴婢赦宥放良的次序是 "一免为番户,再免为杂户,三免为良人。""番户"即指分番服役的官户 之类。这就与《通鉴》所说的"百骑"对象是"才力骁健"的户等、《新唐 书?兵志》具体指出是"取户二等以上"的富家子弟的身份有异。显然, 《通鉴》与《新唐书?兵志》是不会搞错的。据此,《旧唐书?王毛仲传》 中载的贞观中的"百骑"身份在时间上有误,正确的年限应是贞观初。</p><p>贞观初既有"百骑",为什么贞观中又复立"百骑"呢?据推测,事隔 十来年,原先的"百骑"少年已成中年了,不能胜任围猎,故以新代旧,然 其职责没有大变。总之,唐太宗爱好围猎不是纯粹出于个人癖好,而是与他 "武备不可忘"的战备观念有关的。</p><p>书法诗文</p><p>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兼书法家。他在《金镜》中 说:"夫立身之道,在乎折衷,不在乎偏射。"故他"虽以武功定天下,终 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他重视文化,文艺的作用,喜欢 附庸风雅,刻意工书,也是他倡导以文治国的一个方面。基于此,他成为唐 ^ 代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君主。</p><p>世 唐太宗初以武功立国,不暇于学,而"晚始向学,多属文赋诗,天格赡</p><p>丽,意悟冲迈"。由于他喜欢舞文弄墨,生前写了不少诗文,清人将他的诗 民文编入《全唐文》,《全唐诗》中,有文七卷、赋五篇,诗一卷六十九首。 传 李世民的散文多属政论、史论、诏敕之类,其中《帝范前、后序》《金</p><p>镜》等为其代表作品。散文多用骈俪文体,尚未摆脱六朝以来的绮丽文风, 故注重辞藻、语多用典、讲求对偶、排列工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想的 发挥与感情的活跃。但是,作为一代开国有功之君,凭着他丰富的政治经验 与艰难的统治历程,具有比较深厚的生活根基,故政论言之有物,有的放 矢,其中不乏巧思警句。</p><p>如《帝范后序》总结自我一生功过,恰如其分,语多励人:</p><p>吾即位以来,所缺多矣。奇丽服玩、锦绣珠玉,不绝于前,此非防欲 也。雕楹刻桷,高台深池,每兴其役,此非俭志也。犬马鹰鹘无远不致,此 非节心也。数有行幸,以亟劳人,此非屈己也。斯数者,吾之深过,勿以兹 为是而取法焉。但我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大损小人不 怨,功大过微德未亏。</p><p>唐太宗以君道自励,以慎终自勉,以史事鉴今,以帝范训子,以忠谏 察臣,以正直垂节。内容多涉戒奢、防骄,纳谏,任贤,宣扬王道,探究人 事,励精图治、拨乱反正,开创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贞观文风,直接为"贞观 302</p><p>之治"的政治服务。在太宗的倡导与实践下,出现了贞观宫廷文坛的盛况。</p><p>卢照邻指出:</p><p>贞观年中,太宗外厌兵革,虞(世南)、李(百药)、岑(广本)、 许(敬宗)之俦以文章进,王(珪)、魏(徵),来(济)、褚(亮)之辈 以材术显。咸能起自布衣,蔚为卿相,雍容侍从,朝夕献纳。我(唐)之得 人,于斯为盛。变风变雅,主体不拘一途;既博既精,为学遍游百氏。</p><p>唐初诗作流传后世最多的当首推唐太宗。唐太宗生于北国,长于隋末, 且爱好文学,自然易受南北诗风的熏陶。气度雄豪类近北诗刚劲之风,贵族 世家又性喜南诗柔媚之咏。唐初政治上一统,亦要求南北诗风冶于一炉。</p><p>唐太宗在《帝京篇序》中指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 君子耻之",要求文艺像政治一样,"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中 和"者,糅合南北文风取长补短也。也就是李延寿、魏徵所说的:"各去所 短,合其两长,则文质炳炳,尽美尽善矣"。然而统一南北文风,历时既 短,亦非朝夕可成。就其倡导者贞观君臣而言,也未能如愿。故南朝崇尚绮 丽文风的余波,仍能殃及唐初文坛。使唐太宗的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产生脱 节,故他的诗作注重繁富辞藻之形式,缺乏感人的思想激情。虽然如此,但 其内容并不颓废、萎靡。不过,艺术形式上的拘谨,也确实削弱了诗作的感 染力。</p><p>唐太宗的近半数诗,为宫廷咏物之作,此外为叙事,写景以及从京城到 地方巡游的帝王生活的描绘。他善于抒发政治情怀,也有成功的寓情于景的 篇章。《帝京篇》与《春日望海》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p><p>《帝京篇》组诗共十首,以首写长安宫殿始,末以反省戒骄终。首尾 连贯,层次历历,为其精心杰作。如开篇:"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 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连甍遥接汉,飞观回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 疏。"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气魄宏大。末首六句较为集中地阐述了他的治国 惠民的政治思想:"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指出治国不善,可能危及国家覆灭,因此必须</p><p>表言支甙对我夂妨千会之 熏非尤成t有文个織普 <之L古又4称足女身 言7之>軍之复钦i麥 受老心L木朋t T勞一 功欲丨V]涵分也不敦吋螓 .名灰部t之务姜!絲j</p><p>唐太宗书法</p><p>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政治上的自满与生活上的放荡。励精图治还需明察臣 下的直言规劝,择善而从;明确法律条文,才能赏罚分明。末了还假托天命 以敬天临民,剥削有节而称明君。</p><p>《春日望海》是一首五言二十句的古诗。前十句主要写景,展现春晨 "沧海"的浩瀚和日出的壮丽。作者用"地纪""天潢""三岭""八荒"</p><p>形容祖国山河磅礴的气势。又以"拂潮云布色,浪穿日舒光。照岸花分彩,</p><p>迷云断雁行"四句渲染日出海景的壮观,不禁心潮起伏,由即景转入抒情,</p><p>寄托政治抱负:"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意即谦谨执政,深谋远虑,</p><p>守成防骄,才能长保江山。下面,再从自然的沧桑剧变想到社会的时势运 转,由此追思历史上秦皇、汉武的功业,转而批评他们出海求仙的虚妄,最 后以"端拱且图王"作结,表明自己搞好国家治理的决心。</p><p>唐太宗不仅能作诗,而且也能评诗。如他曾命令"藻思沉蔚,尤工五 言"的李百药和作他的《帝京篇》,阅后"叹其精妙",还手诏赞之;"卿 何身之老而才之壮?何齿之宿而意之新?"又如他读了杨雄的《甘泉赋》</p><p>《羽猎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等,都 认为失之"文体浮华,无益劝戒"。</p><p>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他的作品具有显著的 政治色彩,故他的文艺观明显地反映了文以载道 与文以载德的特点。</p><p>贞观文坛盛行君臣唱和,应制奉答、赴宴 酬咏之风,其中不乏歌功颂德、摹写宫廷篇章, 但在唐太宗强调诗贵劝诫、大臣力主体尚雅正的 诗论制约下,并无卿卿我我的儿女艳情之作,宴 会唱和也多抒发政事。如唐太宗有一^次在洛阳宫 宴饮群臣,兴之所致,即席赋《尚书》诗一首, 中云;"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减身资累 恶,成名由积善。"诗意认为明君治世积善,不 妨适情娱乐,流露得意神情。魏徵便赋《西汉》 一'首,以汉高祖艰难创业,讽劝太宗不应及时行 乐:"夜燕经栢谷,朝游出杜原,终籍叔孙礼,方知天子尊。"太宗闻之赞 曰,"魏徵每言,必以礼约我。"贞观君臣诗作贯穿君道、以礼约束,是文 以载道的显例。</p><p>唐太宗不重文名,注重修身,以昭君德,形成了文以载德的文艺观。由 于他喜作诗文,日积月累,遂成宏篇。所谓"听览之暇,留一情文史。叙事 言怀,时有构属,天才宏丽,兴托玄远",贞观十二年三月,著作佐郎邓世 隆奏请编录太宗诗文集行世,太宗"不许",认为朕之辞令,有益于民者, 史皆书之,足为不朽。若为无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 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唐太宗恪守自己的 诺言,生前始终不刊文集,这是他文以载德的文艺观的反映。</p><p>他还明确主张诗以言志,文以载德。他在《帝京篇序》中说:"予追踪 百王吃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以尧,舜明君为法,以 秦汉之弊为鉴,不至海,不封禅,不求仙,不巡游,"故述《帝京篇》以明 雅志云尔。"</p><p>文以载德文艺观的形成,是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的结果。贞观二年,他 对大臣谈到自己读了隋炀帝文集的感想时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p><p>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乘机进谏:"炀帝 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曰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 覆亡也。"</p><p>唐太宗深有感触地回答:"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以炀帝的美文败 德为鉴,不务虚名。可知败德之君,留文于世,徒然贻笑后人,从而吸取德 盛才能文茂的正面教训,采取不刊文集的审慎态度。</p><p>唐太宗爱好书法,注意培养书法人才。贞观元年在隶属门下省的弘文 馆里"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有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 之。"唐代科举取士有明书一科,工书也是晋身之阶,这与唐太宗的重视书 法艺术有关。</p><p>王羲之是晋代杰出的书法家,擅长真、行、草书,尤善行书。唐太宗最 喜爱王羲之的书法。贞观间,他"博购王羲之故帖"以及其他名家真迹,曾 收得"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他大力搜求王羲之的 墨迹不外两途。一是重金大量购买,即所谓"博购",不惜出御府金帛,重 为购赏,由是人间古本,纷然毕进;二是设计诈骗。</p><p>唐初辩才和尚据有王羲之的名帖《兰亭序》真迹,他不愿出让这稀世 之珍,于是秦王指使肖翼到辩才处骗取。所谓"太宗为奏王时,见榻本,惊 喜,乃贵价市,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肖翊(翼)就越州求得之。以 武德上年入奏府。"他赚取到手后,视为国宝,不肯轻易示人。"贞观十 年,乃榻十本以试近臣"。生前他与真迹形影不离,死后还要殉葬。"帝 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p><p>酷爱王帖的唐太宗除了把墨迹当作艺术品欣赏外,还临摹色研,工力甚 深。房玄龄赞其"笔迈钟、张",说笔力超过前朝书法家钟繇、张芝,未免 言过其实,然亦并非毫无所据,故见其工力非浅,而能衍化而成"飞白"。 所谓"太宗王羲之书,尤善飞白"。"飞白"是枯墨用笔的一种书法艺术, 字体苍劲老练,因笔画中丝丝透白,故有此名。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赏宴三 品以上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字赐群臣,或乘酒争取于帝手,(刘)洎登 御座引手得之。</p><p>可见,太宗的"飞白"书法也有他的独到之处,以致成为群臣飞夺的</p><p>目标。当时也有人临暮太宗书法的,如他的女儿晋阳公主"临帝飞白书。不 能辨。"唐太宗以"飞白"赐人时赋予政治意义。如贞观二十一年,他为报 答马周辅政之劳,"以神笔赐周飞白书曰:'鸾凤凌云,必假羽翼。股肱之 寄,诚在忠良。'"</p><p>唐太宗在书法实践的过程中,还十分重视技法的钻研。《全唐文》里辑 有他写的《笔法论》《指法论》两篇,《笔意论》三篇。从初学与深造角度 均作了精辟分析。他认为:"初书之时,收视反听,绝虑怡神,心正气和则 契于元妙。心神不正,字则倚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什,如鲁庙之器也。" 接着指出了点、画、擎、竖、戈、环、波等笔法要诀。又说:"字以神为精 魄",写字需有神韵,只有"思与神会,同乎自然",才能求得化境。但从 下里巴人而趋登堂入室,需经过一番磨炼,领悟的功夫:"故其始学得其粗 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多 肉。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及其悟也,心动而手均。圆者中规,方者中 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p><p>唐初王羲之的书法盛极一时,唐太宗十分钦佩王羲之的卓越书法艺术。 他说:"学书者,先须知有王右军绝妙得意处。真书,乐毅论;行书,兰 亭;草书,十七帖。"然后意会王羲之书法精髓,达到神形兼备:"学书之 难,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便到古人。"唐太宗爱书及人,专为《晋 书》撰写王羲之传论,评其书法"尽善尽美",赞其"点曳之工,裁成之 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风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 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他对王书爱不释手、誉其神妙无 穷,是魏晋书林中的佼佼者。他虽对钟繇书法也有好评,然而"论其尽善, 或有所疑","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唯对王书"心摹手追",是何 等的倾倒,直至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p><p>岂独唐太宗师法王帖自成一体,唐初诸家无不如此。贞观书法所以继 隋之后在艺术上造诣很高,还与唐太宗推广王羲之书法有关。他曾指示著名 书法家欧阳询、赵模、褚遂良等人临摹王书手迹。由于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 真书、行书,草书,故产生了一场书法革新活动。唐以前虽已出现揩书、行 书、草书,然而官方公文仍沿用隶、篆书体,书写既费劲,又难辨认,显然</p><p>不能适应贞观时代办事讲究效率的需要。唐太宗顺应时代与文字由繁到简的 发展趋势,凭借王羲之的威望,推动唐初的书法改革。昭陵现存的几十处的 墓碑与墓志铭,绝大多数是用楷书、行草书撰写的,从而统一了南北朝以来 南师王帖,北宗魏碑的自立门户局面,使王书成为全国书体的正宗。</p><p>唐太宗鼓励书法创新,还出现了"欧,虞、褚、薛"四大名家。他们的 笔法都是从师法王书入手,精于隶、楷、行、草、融会贯通,自成一格。</p><p>欧阳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虞世南从小拜同郡"善王羲 之书"的智永为师,"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褚遂良则是王帖杰出的 ^ 鉴赏家。当时唐太宗以重金"博购"王帖,天下莫不争献,其中自然不乏鱼 世目混珠者,唐太宗指示褚遂良鉴定,珠目无不分明,此后竟"无舛冒者"。</p><p>褚遂良的鉴赏水平当基于他宗法王帖的深厚工力。薛稷是魏徵的外孙。"魏 民徵家富图籍,有虞、褚旧踪,稷锐意模仿,笔态遒丽,当时无及之也。"成 传为贞观、永徽之后"罕能继者"的后起之秀。人谓薛稷"少则服膺虞监,长 则祖述右军",可见他也是近法虞世南,远宗王羲之的。</p><p>唐太宗对生前的三大书法家中最服贴的是虞世南,赞其书法为"五绝" 之一,"尝命写《列女传》以装屏风"。对于虞世南的书法理论亦很推崇,</p><p>尝引其书论云:</p><p>"未解书意者,一■ 点一画,皆求象 本,乃转而取拙, 岂是书耶。纵仿类 本,体样夺真,可 图其字形,未可称 解笔意。此乃类乎 效颦,未入西施之 奥室也。"</p><p>由于唐太宗的 提倡,虞体风行一 时。虞死后,褚遂</p><p>良书法大行于世,所谓"贞观永徽之际,虞世南、褚遂良时人宗其书迹"。 欧阳询的官位仅是主管更鼓的率更令,位轻职微,但因书法有所创新,被太 宗列入十八学士之中,以示荣誉,以资鼓励。欧氏"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 过之,因自名其体。"名曰"率更体"。他的刚劲清秀书法不仅为海内所 宗、"人以为法",而且还名扬海外,高丽亦慕名"遣使求之"。这些名家 在师承王书的基础上都有创新,其中与唐太宗提倡继承与革新书法的思想是 分不开的。</p><p>嗜丹药身亡</p><p>唐太宗晚年随着功业的隆盛与年岁的增高,也与历史上一切有所作为的 封建帝王一样,愚蠢地追求长生、服食丹药。直接的原因当与其情绪的消沉 与健康状况的恶化有关。从史籍上可知,唐太宗在贞观十六年以前多次外出 围猎,精神焕发,骑射娴熟,说明有充沛的精力与健康的体魄。</p><p>然而,从贞观十七年开始直至二十三年临终的七年当中,仅见外出围 猎一次的记载,这从中透露了一个信息,即他的健康状况趋向下降。究其原 因,太子承乾被废,魏王泰被黜,对他的思想刺激很深,一度产生了自杀的 念头,精神上的郁郁寡欢影响了身体健康。以前很少服药的唐太宗,这时开 始服食药石了。</p><p>当时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上疏陈述政事得失,唐太宗认为其言有益于国,</p><p>"特赐锤乳一剂,谓曰:'卿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元戈直注曰: "锺乳,产于石,食之使人通气生胃。"由此可知,唐太宗这时已患了消化 不良症。</p><p>影响唐太宗健康状况下降的另一个事件,是贞观十九年征伐的失败,秋 末"辽东还,发定州,在道不康",所谓"不康",是指"病癖"。年底退 至并州,以作休整,次年二月起程,三月返京。</p><p>据有的史学家注云:"并州至京师一千三百六十里",由于长途跋涉, 归程劳累,再加战争失利,心情郁闷,唐太宗到京后再次病倒。"上疾未全 平,欲专保养",为此下诏太子李治处决军国大事,李治于听政之暇,"则</p><p>入侍药膳,不离左右。"</p><p>同年十月病虽愈,然而体仍虚,返至灵州,又"冒寒疲顿",打算于年 底前,"专事保摄"。至次年正月,"上疾新愈"。一场感冒竟然需要三个 月的"保摄",其虚弱可想而知。到二月,唐太宗又"得风疾",直至十一 月"疾愈,三日一视朝"。可见,唐太宗自贞观十九年秋冬以来,连续一年 多患病,当时除早年的"气疾"外,又患"癖疾"、胃病、感冒、风疾等多 种疾病。积极的药物治疗未见好转,便滋生了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的消极想 法,寄托于方士的丹药,希望能收奇效。于是从贞观二十年年底开始服食丹 药了。</p><p>贞观二十一年正月,高士廉去世,唐太宗因死者系开国元勋兼贵戚的关 系,极为哀痛,决定亲临其家吊丧,行至中途,被长孙无忌挡驾。长孙无忌 劝告:"陛下饵金石,于方不得临丧,奈何不为宗庙苍生自重! "服药不得 临丧的禁忌,似非医方所立,当为方士的玄言诫,"金石"则为方士所炼的 丹药无疑。可见,唐太宗至迟在贞观二十年年底已经吞服丹药了。</p><p>然而,国内的方士丹药并不见效。又进一步欲求国外的方士丹药。大臣 为了迎合太宗的这个心理,于是向他推荐了一名印度方士。</p><p>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借兵吐蕃、泥婆罗,大败中天竺帝那伏帝国, 俘其国王阿罗那顺与方士那罗迩娑婆寐。同年五月,王玄策将方土进献唐太 宗。这个方士"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这个谎言打动了唐太宗幻 想长寿的急切心理。于是"深加礼敬,馆之于金飙门内,造延年之药。令兵 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不可称数。"经过近一年 的炼制,"药成,服竟不效",以致丹药中毒暴亡。</p><p>这个教训直至高宗咸亨年间还在某些大臣中记忆犹新,当时东台侍郎郝 处俊谏阻高宗勿服胡僧炼成的"长年药"时说道:"昔贞观末年,先帝令婆 罗门僧那罗迩娑婆寐依其本国旧方合长生药,历年而成,先帝服之,竟无异 效,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p><p>所谓长生药,纯属谎言。如果唐太宗不服丹药,也许还可多活若干年。 然而服食之后,病情急剧恶化,名医束手无策,以致提前结束了唐太宗的生 命。宪宗时大臣李藩曾云:"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递致暴疾不救。"所谓</p><p>"暴疾",即指丹药中毒;"不救",指无法抢救。可知中毒之深,药性之 烈。正如有的史学家所说:"太宗之崩,实由于服丹药也。"</p><p>方士丹药害人已有明验,胡僧理应治罪,但是可笑的是,大臣对这个曾 夺去太宗生命的天竺方士不治其罪,竟"放还本国"。据郝处俊解释:"时 议者归罪胡人,将申显戮,又恐取笑夷狄,法遂不行。"出于担心天竺传为 笑柄,对饵药毒帝致死的胡僧,不加刑典,未免迂腐可笑。</p><p>回顾贞观初年,唐太宗一再耻笑秦皇祈求神仙、冀其长生的荒唐,说: 神仙事本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爱好,遂为方士所诈。贞观五年,他 反对图谶迷信。直至贞观十一年二月下节葬诏时,还说:"夫生者天地之大 德,寿者惰短之常数。生有七尺之形,寿以百龄为限。含灵禀气,莫不同 焉,皆得之于自然,不可以分外企也。虽复回天转日之力,尽妙穷神之智, 生必有终,皆不能免。"讲得何等精彩!不料晚年竟重蹈秦始皇的覆辙, 这是历史的悲剧,一代英主也不能摆脱阶级与历史的局限性。终于在贞观 二十三年三月发病,五月去世,享年五十二岁,八月安葬于昭陵。</p><p>昭陵营建了十二年,预建陵园不断扩大,封域面积最终达一百二十平方</p><p>公里,如此规模,岂止"容棺"。至 于防止盗墓也没有如愿。正如有的学 者所说:"太宗虽为终制以戒子孙, 而昭陵之葬,亦不为俭。及唐之末, 不免暴露之患。岂非高宗之过乎。" 李治不遵父诫,固然负有责任,然而 太宗晚年奢靡之风已有抬头,趋向厚 葬也在所难免。不过,唐太宗毕竟是 英主,临终时是作了一些限制的。其 后,玄宗朝太监高力士进入太宗陵墓 寝宫,"见梳箱一^,作木梳一^,黑角 篦一,草根刷子一",不禁赞曰:先 帝"随身服用,唯留此物。将欲传示 隋唐时期玉器 子孙,永存节俭。"玄宗闻讯,亲往</p><p>视之,见物"肃敬如不可胜","即命史官书之典册"。</p><p>昭陵有功臣陪葬之制。功臣陪葬起自高祖献陵,但是,形成制度而颁定 明诏的却在贞观时代。</p><p>贞观十一年二月下诏:"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如有薨 亡,宜赐茔地一所,及以秘器,使窀穸之时,丧事无缺,所司以此营备,称 朕意焉。"同年十月,太宗又"诏勋戚亡者皆陪葬山陵"。有史学家注云: "凡功臣密戚主陪陵葬者听之,以文武分为左右而列。"据宋王溥《唐会 要》卷二十一所载,陪葬者有一百五十五人。另掘《金石萃编》统计,计 一百六十六人。现知陪葬墓有一百六十七座。其中以功臣占大多数,还包括 少数民族将领十五人,这反映了唐太宗对辅弼重臣的荣宠,体现了他君臣共 治天下的思想。</p><p>昭陵还列少数民族首领石刻像。高宗为了弘扬太宗的武功,命雕刻家造 像十四座,表现其归附、擒伏的形象,他们是突厥族四尊,吐蕃赞府,高昌 王麴智勇、焉耆王龙突骑支、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吐谷浑河源郡王慕容诺 曷钵,于阗王尉迟信、新罗王金真德、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阿罗那顺等。 有史学家考察昭陵后描绘石像云:"皆深眼曷鼻,弓刀杂佩,壮哉诚异观 也。"夷象石雕,一方面体现了唐太宗"天可汗"的尊严;另一方面也体现 了唐初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p><p>以昭陵为中心的陵墓建筑以及陪葬的臣僚与归附的外蕃君长的墓、像 等,围绕昭陵布局构成了完整的墓葬群,显示了唐太宗卓越的文治武功,礼 赞了贞观极盛的统一政治局面。</p><p>599年李世民出生</p><p>613年李世民献计解雁门之围</p><p>615年救父,突破甄翟儿农民军围困</p><p>617年李渊太原起兵,攻入长安</p><p>618年李渊即皇帝位,唐朝建立</p><p>619年李世民率军讨伐刘武周及宋金刚</p><p>620年李世民大败宋金刚,尉迟敬德降唐</p><p>621年虎牢关大捷,败王世充</p><p>622年讨伐刘黑闼</p><p>623年平刘黑闼</p><p>624年李世民率兵抵御突厥</p><p>625年李世民屯蒲州防突厥,加为中书令</p><p>626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皇帝位</p><p>627年以长孙无忌为右仆射,君臣议行封建</p><p>628年〈傭雅乐》作成,前后放宫女三千余人</p><p>629年以房玄龄、杜如晦为仆射</p><p>630年四夷君长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p><p>631年诏议封建诸侯</p><p>632年太宗纳魏徵止封禅谏</p><p>634年征吐谷浑,建大明宫</p><p>635年平吐谷浑</p><p>637年《贞观律》颁行,议刺史世袭</p><p>638年《氏族志》颁行</p><p>639年诏停世袭刺史</p><p>640年令撰〈<5经正义》,许松赞干布婚</p><p>643年令绘凌烟阁功臣像</p><p>645年太宗亲征高丽,久攻不下,班师回朝</p><p>646年平薛延陀乱</p><p>648年太宗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p><p>649年瓶于孙无忌、猪遂良,不久驾崩,谥"文皇庙号"太宗",葬于昭陵。</p><p></p><p></p>
{{el.imgs && /^[0-9]+$/.test(el.title) ? '第' : ''}}{{el.title}}{{el.imgs && /^[0-9]+$/.test(el.title) ? '话' : ''}}